華南理工AEM:表面電位均勻化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發(fā)表時間:2024-11-26 15:38 主要內容 通過陽離子和/或鹵素合金化合成多組分金屬鹵化物鈣鈦礦(MHPs)可以調整帶隙、優(yōu)化性能并提升穩(wěn)定性。然而,這些材料通常在成分、結構和性質上存在不均勻性,導致鉛鹵化物鈣鈦礦中的載流子傳輸不均勻以及非輻射復合損失顯著。盡管許多研究人員已經關注到鈣鈦礦鹵素離子的聚集問題,但表面電位的影響卻相對較少受到關注。在本研究中,華南理工大學張凱、黃飛將多功能離子液體1-烯丙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AMI)引入鈣鈦礦前驅體中,以有效調節(jié)鈣鈦礦層的表面電位。這一策略不僅抑制了非輻射復合,還增強了載流子注入,從而提高了器件性能。通過使鈣鈦礦層內的表面電位均勻化,同時提高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的效率和穩(wěn)定性。 對于帶隙為1.81 eV的寬帶隙鈣鈦礦,**功率轉換效率(PCE)達到了20.44%,開路電壓(Voc)為1.339 V,短路電流密度(Jsc)為17.92 mA/cm2,填充因子(FF)高達85%。這一方法對于帶隙為1.53 eV的傳統(tǒng)帶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同樣有效,其性能顯著提升,PCE從23.22%提高到25.41%。 文獻信息 Surface Potential Homogenization Improves Perovskite Solar Cell Performancehttps://doi.org/10.1002/aenm.202404755 - 產品咨詢及購買請聯系我們 - |